中國和俄國綿延4200多公里的邊境線上,「滿洲里」是兩國間最大的內陸通商口岸。位於呼倫貝爾大草原的深處,此地原本僅是北方遊牧民族廣闊草場的一角,開埠一百多年以來,邊貿創造機會,商業帶來繁榮,加上位在鐵路要衝,滿洲里逐漸發展成一座頗具規模的城市,目前計有共二十幾萬的人口,並設置「中俄互市貿易區」以及「邊境經濟合作區」,掌握了絕大多數中俄的陸路貿易。
進入滿州的起點
從遊牧到商貿,滿洲里的興起還得歸功於俄國人修築的鐵路。在此之前,滿洲里由於當地某一處四季噴湧的泉水,而被遊牧民稱為 「霍勒金布拉格」,意思是「旺盛的泉水」。
俄國人抵達後,將這裡設為中東鐵路的起點,也就是火車從西伯利亞駛入滿洲地區的首站,站名「Маньчжу́рия」即為俄文的「滿洲」,然而若是將其音譯成漢語,聽起來則更像是「滿洲里亞」,後來人們也就稱之為「滿洲里」。
鐵路帶來的繁榮

在滿洲里,無時無刻都能感受到自己就身處於國境邊緣,市內商家的招牌全都以中、俄,蒙三語書寫而成;街道上隨處可見販賣俄國雜貨的小店,俄國巧克力、餅乾和俄羅斯娃娃俯拾即是,有時候餐廳裡還能見著幾個高大的俄羅斯人。
造就這番景象的主因就是鐵路,無論是運貨還是載客,火車一週內就能從滿洲里直通莫斯科或是其他俄國城市。當我乘坐火車抵達滿洲里時,列車緩緩行駛過站外停放的外國貨運車廂;隔壁月台也有一列俄國客車正要進站。尚未步出車廂,我已經感受到滿洲里濃厚的邊疆氛圍。
中國通往俄羅斯的大門

如果沿著鐵道繼續朝邊境的方向走, 遠離市區,建築物變得越來越矮,蒼穹漸漸開闊,滿洲里這才展現出自己的草原性格。此時,在一望無盡的蒼茫中,只有一座巨大的「ㄇ」字型建築物,聳立在鐵道盡頭,那棟龐然大物就是中國的國門;那裡就是中俄國界的最前緣。從「ㄇ」字的門洞望出去,後方不遠處,也有一個較為小型的「ㄇ」字建築,上頭用斗大的字體寫著「РОССИЯ」——俄羅斯——那是俄國的國門,在他身後的城市,是外貝加爾斯克,隸屬於俄羅斯聯邦,外貝加爾邊疆區。

國境線上的想像
國門底下,幾個穿著軍大衣的中國哨兵正在巡邏,由於中俄兩國各自在邊界上,設置了一個緩衝帶,一般人是無法真正靠近國境線,距俄國「一步之遙」的。然而登上國門的觀景台,仍然可以看清對面的景象。在邊境上遙望的感覺永遠都是神奇的,我群和他者的想像會變得更加強烈,人們很容易陷入思考,對面的人過著什麼樣的生活?他們跟我們這裡一樣嗎?當我們好奇的看著他們時,他們是否也對我們感到好奇?我們在他們眼中又是什麼樣子?

有時候這樣的想像可能帶來緊張和猜忌,然而至少在雙方互設口岸通商的情形下,現在滿洲里的邊境看起來相當的平和,氣氛還是相對輕鬆的。不過事態確實也緊張過,畢竟自清朝以來,中俄兩國就存在許多邊界糾紛,特別是1960年代中俄(蘇)關係急遽惡化時,雙方也曾在這條邊境上陳兵百萬,滿洲里自然是首當其衝。
正如同,中國的國門不是一直以來都如此宏偉,他經歷了共五代的變化,每一次的改變都反映了雙方的關係和中國國內自身的狀況。滿洲里能有今日的繁榮,人們能有機會站在這裡遙望,我們都該慶幸中俄關係步上了正常化的道路。

紅色國際秘密通道

滿洲里歷經了中俄兩國從激烈對抗到正常通商的階段,其中當然也有雙方密切合作的時候,這點反映在「中共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滿洲里在此次會議的招開過稱中,再次因為其關鍵的位置而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中共六大的背景是1927年國共分裂(清黨)之後,中國共產黨在國內的處境變得岌岌可危。此時,急需招開一次會議解決共產黨發展的諸多問題,然而在中國境內又缺乏一個安全的開會地點。蘇聯於是伸出援手,動用其在中國的力量,分別從上海和東北的滿洲里及綏芬河,經由海路和陸路,秘密將中共100多名代表運送到莫斯科開會。
這次秘密行動相當成功,大部分的代表最終都安全的抵達莫斯科。在滿洲里國門建築旁邊,就有一棟專門紀念「中共六大」的紀念館,從滿洲里通往俄羅斯的路線,現在也被稱為「紅色國際秘密通道」,歌頌那段中蘇曰為兄弟的過往。
呼倫貝爾大草原上的金色帳蓬

在從國門景區返回滿洲里市區的巴士上,我靜靜思考著這片土地所經歷的一切,從最初遊牧民族放牧的草原,變成中俄兩國最重要的通商口岸,歷史的機遇造就了今日的滿洲里。
此時夜幕地垂,街道兩側建築的燈光全都亮了起來,把牆面映照的金光閃閃,滿洲里似乎又變成一座由黃金打造的城市。當火車漸漸駛離市區時,透過車窗我看了滿洲里最後一眼,我彷彿看見草原上聳立著一頂巨大的金色帳篷,在我回過神想要再次看清時,火車已經陷入了呼倫貝爾大草原的黑暗之中。
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