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MO NOGATARI」系列來到第三回。上一回介紹了雜誌中的幾篇焦點企劃,這回則將繼續與編輯長增田對談,聊聊雜誌的製作祕辛。
尚未預購者可從此處下單
○ 上一次我們聊過雜誌的發行理念,這次想聽聽關於雜誌的製作祕辛。
嗯嗯,所謂「祕辛」是指…?
○ 讀者、以及r8media的訂閱者,想必都很好奇這些作品是誰在策劃的吧?
是的。
○ 首先,我想大家應該都不清楚關於身為編輯長的你的事情吧。
嗯,或許是這樣呢。大家可能蠻好奇為什麼編輯長會是個日本人之類的,哈哈。
○ 是呢。增田桑現在的身分是?
我姑且還是個學生啦。在日本創辦了r8studio這間公司,那之後持續接了一些設計、出版的業務。後來這個創作部門延伸到了台灣,開始製作雜誌、影像等等,透過創作去表現許多想法與概念。
○ 原來如此。你在高中時,曾經製作「麻布校刊」這本雜誌,這是一本怎樣的嘗試集呢?
在台灣,聽到「校刊」這個詞,似乎最先會想到的是校內社團所發行的校園刊物呢。當時我把這樣的詞彙輸入日本,將內容提昇些,在高三這年正式發行。那算是我開始製作雜誌的原點吧。
○ 我有翻閱過「麻布校刊」的內容,企劃還蠻多元的,跟對一般台灣「校刊」的印象不太一樣喔?
是的。當然我相當喜歡台灣的校刊,看過不同學校的作品、也有許多很讓我驚艷。其中我特別喜歡「附中青年」。從視覺到文字,都能夠看出高中生在「雜誌」這個媒體中所發揮的創意,十分讓人雀躍。

○ 是呢。
我在我於日本就讀的高中,也只有機會做過這麼一回「校刊」。所以在封面上,保險起見寫了「創刊號・最終號」。(笑)
那本雜誌,與其定位為定期發刊、娛樂型的刊物,不如說是刻意設定是僅限一回的「校刊」,並且在這樣的基礎上,思考要放置怎麼樣的內容。在這樣的思維中,定調這本雜誌,要將這個地方值得被傳頌的事物轉換為「物語」,而傳達給讀者們。
○ 這次你所發行的「MO NOGATARI」,似乎也有相似的理念呢。
是這樣沒錯喔。雖然和先前(上回)聊過的類別議題有點不同,不過我一向在思考「雜誌」自身所代表的「空間」,如此一來,才能妥當運用這個「空間」去傳達意象。這次發行的「MO NOGATARI」,某程度上也是為了強調、還原這點,才會在最前面安排「The Blank Paper」這篇文章。
○ 確實是這樣呢。我覺得能將「雜誌」這個載體本身相對化的雜誌,還蠻少見的。
製作「麻布校刊」時也是一樣的。首先,必須要先闡明「為何這本雜誌會存在 / 有其存在必要」,如此才能解釋這本雜誌的編輯團隊的原動力,並且強調「誰」「為了什麼」去製作了這本雜誌。
不管在哪一種媒介都是這樣的,必須在有限的空間、地點中,將訊息做適當的裁切。當然也是為了表明某種意識型態或者態度,但在那之前,是什麼樣的人在擷取傳遞這些訊息,是必須首先提供的資訊。
○ 原來如此。
因此,當闡明了製作者與其動機過後,製作這本雜誌,就不僅只於把故事蒐集成冊而已,而能清楚地呈現了當時在「麻布」這個地方、「值得為人傳頌的事物」在雜誌中,被「物語」化的事實。也因此,在雜誌發行後,得到了相當不錯的迴響。
○ 那麼再追問一句,所謂「值得為人傳頌的事物」,是什麼樣的事物呢?
簡單來說,就是透過存在於那裡的當事者,去闡述隨時間遞嬗的景物變遷。「麻布校刊」是在2016年發行的,已經是三年前的事情了。我在高二那年冬天開始準備升學考試時,想到「所謂大學究竟是什麼呢」,於是自然地意識到代表下一階段的地方。
○ 嗯嗯。
在那樣的思緒中,意識到「下一階段的地方」之前,首先感到自己尚未將現在所處的場所整理妥當。
○ 具體來說,你們透過怎樣的方式去「整理妥當」呢?
例如收錄在這本雜誌裡的,有校內古老建築被拆除、由現代建築取而代之的變化等等。在這件事的發生,是原本空間中「古老=帶有風格」的東西,「變得具有現代感」這樣的經驗。
在這裡有點一言難盡,不過學校及周遭地區,在三一一震災後面臨了許多變化。受到這些社會變遷的影響,對於許多正在變化著、卻不一定是肉眼所能見的東西,我更傾向敏感地去體察。
○ 是這樣啊。
或許也該說,我沒有辦法去忽視對於自己所處場所,那份「感到敏感」、或者「被迫感到敏感」的心情,就這樣直接前進到下一個地方。
○ 原來如此。那麼,既然雜誌MO NOGATARI也聚焦在「變化」這個題目,也可以算是把增田你和許瞳曾經辦過的活動:「在___之後,変わってしまったこと。」再度拿出來討論囉?
是的。我想在台灣,這個議題也是能夠被討論的。以最近來說,有民進黨、學生運動、世大運、甚至是韓國瑜這樣的人物,一個高度民主的國家中,變化想必是很快的。
對於這些變化,是該在「變化之後」,以「變了呢」這句話一言蔽之,或者是不斷試著將那份違合感言語化,是相當不同的兩種作法。在變化之際,我想不斷嘗試將變化言語化是必要的。在現況下,我對於此刻的台灣、台北是很有共鳴的。
○ 聊了這麼一會,你對這個題目好像也挺有心得的喔?(笑)
哈哈,確實是這樣呢。囉嗦了點真是不好意思。(笑)
○ 順待一提,這本雜誌預計多久發行一次呢?
這也是個蠻敏感的問題呢,理想狀況是每季可以出刊一次。不過呢…實際上能不能保持這個速度還沒有辦法確定。得要依靠編輯團隊的力量,努力達成這個目標了。
○ 編輯團隊大概有多少人呢?
創刊號的話,在策劃內容的階段有很多人參加。從成員的背景來看,大家幾乎都是大學生。另外,因為我的中文也沒有那麼好,所以都是透過許瞳的協助,在和大家進行溝通。雜誌內文的文字也是由許瞳負責監修。
○ 你對雜誌中的文章和攝影有自信嗎?
有的。多虧這些優秀的人,能夠以一定的品質、使具有質量的文章與攝影在「MO NOGATARI」中充分表現。
拍攝北朝鮮與沖繩攝影的連子勻,從一月開始入伍了。我們先前一起去了沖繩。每個舉著鏡頭的人都是抱著不同的想法在按下快門,我也曾與他聊過這些事,這些作品的製作過程都蠻有趣的。
這次在雜誌中有收錄幾張他在北朝鮮的攝影,另外也發行了五十頁完整內容的攝影集。2/22開始也將在書店鋪售。現在也可以透過蝦皮預購。如果可以的話,希望大家都能看看他溫柔的取景。
○ 設計編排的部分,都是增田一個人負責嗎?
沒錯,基本上是我一個人做的。
○ 這樣的話,工作量想必很可觀。在設計上你有什麼堅持嗎?
首先要去表現雜誌自身所代表的空間與地點,然後再去思考每一個空間中,該要放置怎樣的內容。我覺得這是蠻重要的一點。
我覺得雜誌就像是一個小型的展覽,在翻開雜誌第一頁的瞬間,讀者就進到了這座名為「雜誌」的美術館之中。
○ 這就好比攝影集的編排,可以感受到這種一頁接著一頁的驚喜感呢。
我想就是類似攝影集的感覺。如果要朝著這樣的感覺去考量的話,就不能夠隨便去配置雜誌中的物件。
○ 是的。
例如說該去使用怎樣的字體,字要多粗、顏色該怎麼辦等等。雖然說每個人的喜好各異、不見得每個人都喜歡,但至少我是很留意易讀性以及配置的。每一個設計上的元素都很重要。
老實說,我的技術也不是很好,所以也是做中學吧。
○ 不過相對於「麻布校刊」,我覺得已經進步相當多了。
是這樣呢。如果這些堅持能被看出來的話,我想讀者才能真正投入到這本雜誌裡吧。所以我在製作時一直很留心這些地方。
○ 已經聊了蠻多的,總之我們先休息一下吧(笑)。等一下再接著聊聊你對雜誌的未來展望。
–
MO NOGATARI vol.01 –
.
| A4 | 114P | 全彩
・這個時代剩下了什麼 / 李進文專訪
・剩下的發光聲體 / 鄭宜農(創作歌手)專訪
・站在墳前哭泣 / 王育麟(電影<父後七日>導演)專訪
・過剩生活手記 / 許瞳
・日常是空虛的嗎 / 視覺廢物
・你從哪裡來? / 菅谷聰(31)
・如何閱讀這個物語 / 增田捺冶…& etc
→詳細請見官網
http://r8studio.com/project—mo-nogatari.html
預購資訊 |
– 限量預購期間:1/23 23:59~2/8
– 限定數量:100本
– 預購價:500NTD(一般售價550NTD)
– 蝦皮賣場:「r8studiotp」
– 運送方式:7-11 / 全家超取(可貨到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