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爾山市位於中國和蒙古國東段的邊境上,隸屬於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的管轄。地處大興安嶺最南段的山區中,阿爾山人煙稀少,是目前中國最小的縣級市,但是此地卻因為絕佳的自然風光和號稱具有療效的溫泉聞名,管區內的阿爾山國家森林公園每年吸引無數遊客,是一個相當熱門的觀光景點。

我在極度寒冷的十二月份,從海拉爾乘坐火車造訪了這座山中小城,此時由於氣候惡劣,遊客相對其它季節顯得稀少,阿爾山市內的街道也很冷清,大多數的店家都處於歇業狀態。就算穿上全套的防寒裝備,待在室外一段時間仍然會被凍得很難受,從阿爾山北站出來時,站前廣場的積雪甚至都已經高過我們的膝蓋了。

我們當然不是為了挑戰人體耐寒極限才選擇在此時造訪,阿爾山的名稱音譯自蒙古文「熱的聖水」,這股聖水不僅使得阿爾山成為泡湯聖地,更造就了獨特的自然景觀——「不凍河」。

流經此地的哈拉哈河一段因為地熱終年不曾冰封,就算當地的氣溫已經趨近零下40度,冒著熱氣的哈拉哈河依然潺潺的流過,居住在附近的動物也因此得益,有一處一年四季都可以喝水的地方,周圍農戶飼養的牛群在冰天雪地中飲水的景象,也成為無數到訪旅客心中最美的風景之一。


阿爾山並非在近年才成為觀光景點,早在滿州國統治期間,日本人就很喜歡這裡的溫泉,並且在此興建了大和旅社。然而,臣服於日本勢力下的滿州國和當時受到蘇聯控制的蒙古國始終處於緊張關係,阿爾山也就染上濃厚的軍事色彩,加上此地距離日蘇爆發激烈衝突的諾門罕很近(參見諾門罕事件),日本關東軍因而在阿爾山留下了許多要塞遺跡。

同時日本人為了加強對此地區的控制,南滿鐵道株式會社於是把洮索鐵路(洮兒河到索倫)延伸到了阿爾山,成為今日的白阿鐵路(白城子到阿爾山),現存而且還在使用的阿爾山車站也保留了當時日本人修建的樣貌,是內蒙古境內最重要的古蹟之一。

阿爾山不僅有美麗的自然風光,還有保存完好的歷史遺跡,如果可以我們都很願意在這座山中小城多待幾天,然而惡劣氣候不允許我們久留。才半天的時間,我和旅伴們大多都已經凍得沒有體力了,於是在車站附近的溫泉會館,享受了一次舒舒服服的溫泉浴後,我們就跳上開往南方的列車,奔向對我們而言,可以說是溫暖如春的瀋陽市了。
ー